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三十五章 亲信  (第1/3页)
    李铭派来的亲信,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,看年纪,该是比德平伯府的管家,李七的父亲,还要年长了十岁有余。    见到李素,他先是恭敬谦卑的,对他行了一礼,继而,便用既客气,又疏远的口气,跟李素转述起了他唯一的主子,德平伯李铭的态度。    “作为翎釴殿下的母族,立场,自翎釴殿下出生的那一刻,便已注定。”    “妙儿小姐福薄,未临后位,便香消玉殒。”    “老爷兢兢业业,谨小慎微,只盼有朝一日,翎釴殿下能被立为储君,了却妙儿小姐心愿。”    “奈何天不遂人愿。”    说到这里,老者轻轻的叹了口气,仿佛对那段往事,颇多遗憾。    “素少爷虽在江南大营,距燕京千里之遥,但一些政令诏书,想必,也是知晓的。”    老者稍稍停顿了一下。    仿佛,是在等李素表明态度。    许久,见李素没有要接话的意思,才又深深的吸了口气,继续说到。    “前些日子,陛下发下诏书。”    “世人方才知晓,那一直被老爷捧在手心儿里,怎么教训,都不肯长进的翎釴殿下,是个书童假扮的。”    “都道是,龙生龙,凤生凤,纵是老鼠生的孩子,也该天生会打洞才是。”    “这些年,老爷时常感叹,妙儿小姐与陛下所生的嫡子,为何会像摊烂泥,怎么使力,也扶不上墙。”    “如今看来,那厮……”    “唉!”    “真是白费了老爷数年苦心!”    说罢,老者从衣袖里,拿出了一条半旧的布帕,不紧不慢的,揩了揩眼角那不知何时满溢出来的泪珠子。    少顷,上前半步,伸出自己的右手,在李素的肩上,轻轻的拍了两下。    “老爷年事已高。”    “若家中子嗣,皆如素少爷这般,懂得体恤,知晓感恩,老爷可该多高兴呢!”    “先生过奖了。”    “为父分忧,本就是为人子女者,当尽之责。”    对老者,李素始终不拘言笑。    但言辞间的亲切,却令闻者舒适喜悦。    “素虽为庶出,不及兄姊般聪慧,却自幼被母亲教训,勤能补拙之理。”    提起李铭的原配嫡妻,李素的脸上,突然溢出了崇拜神色,就仿佛,那个从未以正眼看过他的女人,是他的信仰一般。    “薛姨娘学识浅薄,不识礼数。”    “素有今日德行,全赖母亲不弃。”    自古嫡庶有别。    在德平伯府这种“人吃人”的地方,这种观念,就更加深入人心。    为了能活的更好,更少的遭兄弟姐妹敌视排挤。    李素鲜少与自己的生母,也就是他所说的薛姨娘过多亲近。    遇到她被人欺负,也只是绕道而行,着实无法避让的,也从不出言劝诫或偏袒制止。    除了她被人虐待至死,他一刀砍了那虐待她的丫鬟,可以说,他再也为对薛姨娘,尽过半分“为人子”当有的孝道了。    但对李铭的嫡妻,他的态度,却截然不同。    晨昏定省。    节礼贺寿。    对她的偏爱之物,更是时时挂心,每逢外出,必节衣缩食,归家时,将节余悉数采购成会令她心喜的各式物件和美食,亲手捧到她的面前。    他称她“母亲”,人前人后,从未有变。    她称他“素儿”,人前叹惋,人后疏远。    “人老了,就总容易忘事。”    “少爷不提,老奴竟险些忘了,临出门时,夫人的交代。”    老者微微一滞,仿佛真是突然记起,自己遗忘了要紧事情。    “这册书,是夫人亲手抄的。”    “说是源自某位先贤的心得,许会对素少爷有益。”    老者一边说着,一边打开腰间的布口袋,从里面,取了一本半指厚的青皮小册来,递到了李素面前。    “劳母亲记挂,素着实惶恐。”    双手接过青皮小册,李素宝贝般的,将其揣进衣襟。    就好像,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手抄书,而是可值万金的稀世珍宝。    李素知道,李铭的正妻,被他称为“母亲”的那个女人,是绝不会亲手抄写典籍,更不会将他记挂在心上的。    但他不介意。    或者说,宁可当个“傻子”,也绝不会将她的谎话揭穿。    矛能杀人,并非因其出自名门。    身处战场,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