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四六八章 出师未捷已先败  (第2/2页)
其辎重粮草。    已经渡过淮水,沿运河进发的吕颐浩所部不得不紧急回撤,韩世忠见势不妙,也不敢再进军,及时前来救援。    好在没有酿成什么大乱子,刘豫也见好就收,放弃濠州、寿州,及时北撤,以免被宋军包围在淮南。    但北撤之后,立即扼守各处交通要冲,并破坏桥梁道路。    宋军失了先机,再想北进可就不容易了,而且战败之后,锐气尽失,士气低落,再也无心征战。    北伐之事开始快,结束也快。    只是开始时轰轰烈烈,朝野赞成,天下期待。结果还没正经交锋,先被刘豫的伪军偷袭,落得出师未捷已大败的下场。    丢人啊!    宋军不是没有输过,但那是输给兵锋强大的金军,而且这几年连连获胜,已经很少有战败情况。    大宋朝野臣民都引以为傲,觉得中兴在即时,大军竟然输给了刘豫伪军?    这算什么事?    颜面尽失不说,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大宋君臣民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。    请战的文官们顿时蔫了,谁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?他们觉得是被武将坑了,自然要找出罪魁祸首,一解胸中怨气。    最尴尬的是赵构,皇帝亲临前线鼓舞士气,指挥督战,结果打败了,赵官家这张脸该搁在何处呢?    天子满腔怒火,也该有个宣泄之处。    于是乎,淮西兵败的罪魁祸首被揪了出来——刘光世。    群臣争相弹劾刘太尉,理由充足。    刘光世此人看似德高望重,但真正打起仗来,有个致命的缺点——避战畏敌。    每逢奉诏移驻出征前线,大多是不奉诏而设法退避,前次救援淮南就是如此,多亏徐还及时出马帮他收拾了烂摊子。    此番对手从挞懒和兀术换成了刘豫,刘光世依旧是这幅德行,远远坐镇后方中军大营,前线则交给部将征讨。    但他太尉兵实在不争气,刘光世素来治军不严,是以有不少流寇、叛军投奔,刘太尉来者不拒。    如此便可兵强马壮,手握重兵便意味着身份地位,亦可借此虚报军饷钱粮,从中渔利。    这样的乌合之众聚集起来的兵马,平时虚张声势可以,但真正打起仗来,战斗力可想而知。    偏生刘光世本人不在前线统筹指挥,兵马秩序更为混乱,哪里肯卖命?哪里会专心作战?    这等糟糕的情况下,刘光世麾下最倚重的两位部将郦琼、王德还在相互斗法,彼此内耗。    放在平时,部将内斗是好事,可以左右平衡,掌握大局。    但在战场上,武将失和,互不配合,甚至相互拆台就是巨大的灾难。    一系列的情况直接导致了淮西兵变,追究下来,直接责任人必然是刘光世无疑。    战事一停歇,右相兼都督张浚奏:“刘光世骄惰不战,不可为大将,请罢之。”    朝野虽然也有人为其说好话,为其求情。    但张浚态度坚决:“刘光世沉酣酒色,不恤国事,语以恢复,意气拂然,乞赐罢斥,以儆将帅。”    到了这个份上,刘光世自然也就在劫难逃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