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221节  (第1/2页)
    放回银锭,离开铸银坊,穿过两条回廊,打击声消失,骤然变得安静。    “此为熔铸金银器皿,番邦器物之所。”    “此间分拣钗环拆下的珠玉宝石。”    “运银矿石之木,虽已凿空,然其质地尚好,可制桌椅工具,供房内支用。”    “陛下,熔铸的金锭,五至十两不等,均另外装箱,运送宫城,交承运库。”    “往来出入,均有簿册记录,损耗亦有详实记载。”    办事太监引路,没到一处,便做详细讲解。    宫中再多金银珍宝,番邦贡品,也是前朝积累。豹房中的金银珠宝,俱为自己所得,朱厚照负着手,勉强克制,嘴角也差点咧到耳根。    多亏有杨先生!    不然的话,内库国库都得跑马。    现如今,朕有钱了,设卫造船,仿效太宗皇帝,扫平草原,指日可待!    三绕两绕,历史的惯性再次发挥作用。    浙海匪患解除,贪官污吏被一通收拾,造船出航尚需时日,坐不住的少年皇帝,终于将视线盯向了北边。    正想着到边镇打谷草的小王子,尚且不知,熊孩子有了钱,财大气粗,终于耐不住寂寞,计划北上,同他玩耍。    正德元年,九月丁卯    国库事发,天子处置近四十名朝官,下狱抄家。所得金银器物,珍珠字画,折银可到四十万两。    户部尚书韩文,兵部尚书刘大夏上疏乞致仕。    “臣老病,失察部中。复贪位,必至愧恩误国。”    奏疏三上,天子允刘大夏所请,褒加太子太保,令有司给米,年四十八石。岁用役夫六人。    韩文所请未允,仍继续留任户部。    同月,钦差奏疏递京,言江浙事了,将启程还京复命。    奏疏抵达不久,宣府忽来急报,八月以来,连遭雨雹,恐今岁颗粒无收。    奏报下六部,议减免税粮,赈济灾民。    不想,北边的草原同样遭灾,牛羊被砸死无数。    兀良哈同明朝友好,名义上属明朝卫所,遇到灾祸,自可请朝廷赈济。加上弘治帝临终安排,杨瓒一力推动,朱厚照登基不久,即派遣锦衣卫,敕令镇守太监,在广宁等地重开贸易。    如此一来,损失些牲畜,对朵颜三卫的壮汉而言,算不得伤筋动骨。    没肉吃?    没关系,东边就有野人女真,上山去抢就是。    瓦剌被鞑靼感出漠南,憋屈在漠西和漠北一小块地界,距明朝较远,想打谷草,必须穿过鞑靼势力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人物。    相比之下,鞑靼占据地利之便,兵强马壮,损失了牲畜,眼见活不下去,自然打起了邻居的主意。    小股游骑扰边,立即引起守将警觉,向京城递送急报。    秋收不到,就想南下打谷草,还有没有点职业道德?    于此同时,江浙匪患终于清除大半,余下再形不成威胁。扫尾工作完成,杨瓒计划启程,返回京城。    王主事有意外放,诱捕佛郎机海盗之事,即可交他完成。余下的一些琐事,也可日后一一清扫。    凭王主事的能力,绝对手到擒来,眼不眨一下。    算算时间,再不启程,定会错过万寿圣节。杨瓒遣人知会刘公公,打点行囊,北归神京。    至于同顾同知的约谈,可留待回京后再言。   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。    不管事出何因,杨御史必会“负责”到底。    跑?    随便跑。    他最不缺的就是耐心。    第一百一十六章 名声    正德元年,九月辛巳    杨瓒离开双屿,乘船前往象山,在钱仓所同刘瑾等人汇合。    因时间匆忙,刘瑾收到的表礼太多,金银之外,玉器珍珠等物,清点装箱后,至少一半未及送往京城。    最后,只得装上马车,带入钱仓所。    十几只木箱堆在仓房,偶尔开箱清点,同海匪缴获并在一处,引来阵阵惊叹。    “好家伙,都是银子!”    “不对,那小箱的是金子。依我估算,至少有三百两。”    “三百两?五百两都有余!”    有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